三七(Panax notoginseng),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,其种植技术包括多个方面,从种子处理到田间管理都有特定的要求。以下是三七种植的一些关键技术点:
1. 种子处理:
选用生长健壮且无病虫害的三年生植株所结的种子。
果实在11至12月份成熟后及时采收,并洗去果肉。如果种子存放超过一周,发芽率会明显降低。
播种前建议使用0.2%-0.3%的波美度石硫合剂进行消毒,浸泡10分钟,或用200-300倍的代森锌消毒15分钟。
2. 播种:
在播种前2至3个月对土地进行多次犁翻,确保土壤充分风化并细碎。
整地时每亩施入3000至4000千克的基肥,将肥料与土壤混合均匀,并整平畦面。
按照株行距6厘米×6厘米开穴,穴深约1.5厘米,每穴播种一粒种子,适当覆土并覆盖稻草以避免土壤板结。
3. 田间管理:
幼苗出土后需注意保持适当的湿度和光照条件。最佳透光度应在8%至12%之间。
随着幼苗的成长,需要关注根系发育、叶片质量以及根际微生物的合理定殖。使用高效磷和钙可以促进根系发育,同时应用生物有机肥如永合丰G来促进微生物的繁殖。
土壤含水量应控制在20%至35%,以利于各项生理任务的完成。
4. 移栽:
三七通常在苗床生长一年后进行移植。移栽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(如冬至期间),并对新地采用与苗床相同的方法整理。
移栽时,苗与沟底呈20至30度的角度,边栽边盖土,确保芽头不露出地面,并覆盖一层碎草。
5. 林下种植:
根据地方标准《林下中药材—三七生产技术规程—第2部分:林下种植》(DB53/T 982.2-2020),利用山区退耕还林的森林资源,不占用农田,不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,确保三七品质和安全性。
这些步骤和技术要点是三七种植的基础指导,但具体的实践可能还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、土壤状况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。